文汇报专版:长宁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

2024年2月18日 16:41

  近年来,长宁区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成为基层治理效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枫桥经验”有力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

WDCM上传图片

  以政治引领为总体抓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长宁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完善本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责任分工方案》,将多元解纷工作纳入“十四五”法治建设规划及年度平安建设绩效考核,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解纷工作格局。创新发展“凝聚力工程”,以高效能治理凝聚人,在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切实解决治理难题,打造居民自治共治的议事协商平台,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红色物业”作用,依托共建联建、协商约请、“四位一体”等工作机制促成物业管理纠纷就地化解、前端化解、实质化解。

  以法治思维为基本理念,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现路径

  探索形成“1+2+3+X”区域化大调解体系,与司法、公安、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先后建立劳动争议、消费纠纷、旅游纠纷等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与“110”非警务警情分流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在上铁法院设立行政争议调解工作室,对行政争议案件开展诉前调解,提升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能力。

  加强专业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卫健、法院、公安、医调委和保险公司“5+1”医疗纠纷协调机制,对诉中复杂家事案件、三级妇联组织移送、婚调专窗直接受理的疑难婚姻家庭纠纷开展精准调解,探索成立全国首个“航空争议调解中心”“涉外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上海市保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等专业调解平台,不断提高矛盾化解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以源头预防为根本要义,筑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屏障

  深层次推进关键少数集体学法,分层分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律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等,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动自觉。强化“社会公德”建设工程,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及文明交通、文明养宠、文明礼仪等主题活动,倡导社区居民恪守社会公德。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先发优势,探索形成“融心”工作法,在区、街镇、居民区建立三级心理服务站点,推出了以心理科普为前端、心态预警为中端、高危干预为末端的“心治解纷”全链条服务。

  以精准施策为基本策略,增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效能

  聚焦涉外社区、楼宇商圈、临空经济园区等重点地区,依托“古北市民议事厅”、警企工作站、“彩虹桥”法治工作站、检察官工作室等平台载体,实现跨前化解矛盾纠纷。

  针对平台经济、旅游行业、劳动关系等重点领域的矛盾,探索类型化平台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打造在线预订纠纷一站式解纷平台,落实欠薪先决、快立快调、快裁快结等劳动争议化解机制。

  紧盯利益诉求、重点关注、邻避矛盾群体,建立条块联动防控机制,主动搭建定期沟通平台,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精准干预消除风险。

  以科技支撑为动力引擎,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发展

  发挥“数字长宁”优势,升级平安建设信息化平台,有机整合“人、事、地、物、情、组织”等信息资源,及时研判长宁社会稳定态势,推动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创新运用数据碰撞、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识别“易骗”人群、精准开展反诈宣传。

  深化长宁“玄武”平台运用,快速定人、定案、定位,有效拦截止损。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建设,全量汇聚110警情、12345、来信来访、窗口接报、入户走访等途径掌握的矛盾纠纷,研发数据模型,开展实战应用。加强“解纷一件事”“智慧调解”等平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一站式”调解。依托“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推行诉讼风险自助评估、诉讼辅导、多元调解、法律援助、AI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集成服务。

  来源:文汇报2月1日第八版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