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嘉丰:努力打造新时代平安建设新范式

2024年3月5日 16:48

  编者按

  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城市治理现代化既是软实力,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硬道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而以上海之大,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将城市治理水平推升至现代化能级,唯有以法治保障为前提做绣花功夫。

  宏观方向,微观作为。215个街镇乡辖下的6405个村居委会是构成上海的城市基础,而16个区则是联通上下,极为重要的区间枢纽。近年来,上海各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摸索出诸如三所联动、基层法治观察点、一站式法治服务中心等基层法治治理的样本。这些宝贵经验形成于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过程中,对举国正在全力推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不无裨益。

  2024年上海两会,明确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重点任务,法治建设必将围绕这些任务,为中心大局提供不可或缺的有效支撑、服务和保障。上海法治报正在推出《新征程新使命·政法委书记谈基层法治建设》系列专题报道,邀请上海16个区的区委政法委书记讲述基层治理中的生动故事,汇聚法治智慧。

  今天推出的是长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嘉丰讲述的长宁区在打造新时代平安建设新范式方面的探索实践。

  WDCM上传图片 

  800多个住宅小区,近99%的小区达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30余家心理服务机构、1000多名专业志愿者,24小时为全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4万名“平安马甲”,守护社区安全……

  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区位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高,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紧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内集聚了上海市1/5的境外常住人口。长宁区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首提地。近年来,长宁区始终以“建设上海政治环境最安全、社会环境最稳定、法治环境最公平、社会心态最健康的城区之一”为目标,努力打造新时代平安建设的新范式。

  新时代长宁如何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日前对长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嘉丰进行了专访。

  记者:孙书记您好!我们知道长宁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首提地,那么长宁区在平安建设方面如何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

  孙嘉丰:近年来,长宁区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内涵和外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平安长宁建设中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我们首先从顶层设计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长宁区专门出台了《关于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层实践地的实施意见》,细化举措,明确路径,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来健全社会治理的制度,根据二十大提出来的共建共治共享,来推动长宁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

  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了《长宁区各街镇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探索建立以群众关注的49项平安建设指标数据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建设,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与社区分类治理、“五社联动”等社区治理机制深度融合。我们形成点面结合的工作脉络,在点上打牢基础,结合居民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划定社区网格,全面推进平安屋、平安商户联盟建设。在面上建强队伍,扩大群防群治力量,将基干民兵、社区达人、物业保洁、商场保安等纳入平安志愿者队伍。

  同时,我们一体推进立法联系点、法治观察点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做强立法联系点,长宁区充分发挥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影响力,以及区法院、古北市民中心作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辐射力,架起社情民意“彩虹桥”。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参与8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提出建议2747条,其中247条被采纳。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58部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征询,提出建议854条,其中100条被采纳。做实法治观察点,从2022年创新设立首批30个基层法治观察点,拓展到覆盖社区治理、基层法治、网络安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在内的9大领域,50多个基层法治观察点。2023年,长宁已就11项重大行政决策、加装电梯全流程法治保障、校园餐饮食品安全等主题进行法治观察建议征集,征集相关意见建议书205份,其中34份法治观察建议书被采纳。

  做深人民建议征集,我们将人民建议征集覆盖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及其他为民服务场所、大型商圈(园区)、商务楼宇等区域,264个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相继建立,274个形象统一的建议征集红色邮筒亮相在“家门口”“楼门口”“园门口”。线上,开发设置随申办“长宁旗舰店”“人民建议征集信箱”,试点推进街镇层面人民建议征集信息系统。目前全区10个街镇成立了百余名人民建议征集代理员队伍,既做建议收集的“有心人”,也当建议的“代理人”。2021年以来,市区两级平台共收到建议7800余件,重要建议件职能部门采纳率为100%。

  记者:请问长宁区是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哪些成功经验?

  孙嘉丰:我们在区层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多元调解力量相衔接,区域资源联动,探索形成了由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一个中心”,区诉调对接中心、区访调对接中心“两个主翼”,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街镇、居委调委会“三级网络”和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平台“X个平台”组成的“1+2+3+X”区域化大调解体系。比如,区法院与司法、公安、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先后建立了劳动争议、消费纠纷、旅游纠纷等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3年全区、街镇、居委三级调解组织共受理纠纷2.7万件,调解成功率为91%。比如,完善人民调解与“110”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近3年共调处“110”非警务警情1.8万件。在街镇层面着力构建街镇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相关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1+3+n”矛盾纠纷联动排查化解机制。在居民区层面选优配强调解主任、治保主任,同时,积极发挥朱国萍“萍聚工作室”、王沪荣“初馨工作室”、孙礼钢“带教工作室”等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将小矛盾小纠纷就地化解。

  记者:长宁区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先试城区,是如何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中去的?

  孙嘉丰:2016年7月,中央综治办在全国12个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长宁区是全市唯一试点单位。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社会矛盾与心理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有些看似很小的邻里矛盾却迟迟不能解决,往往和当事人争口气、要面子的心理有关。这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法律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心理疏导,让当事人舒心,矛盾才能化解。

  长宁辖区每位居民都能通过各级各类平台获取心理服务。在线下,有区心理服务中心、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居民区心理健康服务点三级实体平台,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全日制坐班咨访,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心理测评、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在线上,打造了智能服务网络平台,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80110808”,提供心理危机全区性干预指导。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在线咨询等多媒体手段,建立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心理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普惠的心理服务。

  在专业支撑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智库资源,成立跨行业心理专家团队,建立326名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工作者等专业人才队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理健康志愿者达1000余名,培训医疗机构人员、社区工作者等相关人员33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心理服务队伍能力。

  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全人群——覆盖全部人群、突出重点人群。我们对高危对象开展心理预期调试,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对应急突发事件中受害人开展危机化解,对商圈白领、社区群众、青少年等提供心理服务咨询,对区域人群整体提升心理素养。

  突出“早”,比如,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家-校-医-社”联动,建立“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分类预警、综合干预工作模式,推出了中小学校心理顾问制、“健康校长计划”,加强心理危机和心理创伤的综合干预。全区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师覆盖率、配备率均达100%,年均服务2.2万余人次。

  抓好“防”,对特殊人群在“4+X”(“4”即专业社工、社区民警、居委干部、志愿者)末端服务管理机制上叠加心理专业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分色风险预警,促进社区、社工、社会心理专业团队“三社联动”,精准筛选识别风险、精准干预消除风险。比如,针对吸毒人员,组织实施以经磁颅心理物理治疗为主的“原力觉醒”心理项目,有效促进吸毒人员戒断心瘾;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研发“语音特征精神疾病预警系统”APP,进一步提升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干预能力。

  广泛“宣”,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每年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讲座1500余场,推出“走进心灵港湾”主题开放日活动、《宁心课堂》微网课、“新视野·心对话”心理论坛、《知心课:予你翻越峻岭的力量》案例集等品牌,受益群众达36万余人次,着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平安,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平安,让群众幸福底色更足。长宁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任务紧密相连,长宁的平安建设也关乎城区的营商环境,中流击水,更需奋楫前行。新征程,长宁区全体政法干警将上下齐心,为推动长宁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